用最简单的比喻理解 AI 的专有名词 cover image

用最简单的比喻理解 AI 的专有名词

我在想能不能别那么抽象,把AI生成(尤其AIGC图像领域)的核心组件和厨师做菜的流程对应起来,避免专有名词太难理解

AI生成核心组件 对应厨师做菜环节 作用解释(类比逻辑)
CFG Scale(契合度) 菜谱“严格度/灵活度” 就像厨师看菜谱时,是完全按步骤做(高CFG,严格遵循prompt),还是按经验微调(低CFG,允许自由发挥)。若CFG太高,可能“太死板”(生成内容机械匹配prompt);太低则“跑题”(偏离菜谱核心)。
分辨率(Resolution) 菜品“分量/精细度要求” 类似厨师决定做“单人小份菜”(低分辨率,细节少、速度快)还是“宴席大菜”(高分辨率,细节丰富、需更多时间精力),直接影响最终成品的“视觉规模”和“细节饱满度”。
LoRA/ControlNet 厨师的“特色技法/模具” - LoRA:像厨师的“独家秘方”(比如固定的调味比例、特殊腌制手法),能快速给菜品注入固定风格(比如“川菜味”“米其林摆盘风”);<br>- ControlNet:像厨师用的“模具/定型工具”(比如雕花模、慕斯圈),确保菜品“形态精准”(比如生成的人物姿势、物体结构不跑偏,对应做菜时“形状符合预期”)。
Negative Prompt(反向提示词) 菜谱“禁忌/避坑指南” 类似菜谱里写的“不要放太多盐”“避免煮太久导致软烂”,明确告诉AI(厨师)“不能出现的问题”(比如生成图像时“不要模糊、不要变形”,对应做菜时“避免失败口感/卖相”)。
  1. VAE Encoder(菜品预处理):”——不只是“处理食材”,更像“食材分拣、清洗、切配”(比如把“生肉切成块”“蔬菜切成丝”),对应VAE Encoder将“原始数据(图片/文本)拆解为可处理的‘特征碎片’”的过程。
  2. 采样器(煤气炉):可细化“炉具类型差异”——不同采样器(如Euler、DPM++)像“煤气炉、电炉、炭火灶”,加热原理不同(采样算法不同),最终影响“做菜效率”(生成速度)和“成品口感”(生成图像的细腻度/流畅度),比如Euler像“快速电炉”(快但细节稍糙),DPM++像“炭火灶”(慢但细节更润)。
  3. 步数(火候):可补充“火候的‘临界值’”——不是步数越多越好(火候越大越好):比如炒青菜“火候够了就关火”(步数到阈值即可,再增步数=炒糊),对应AI生成“步数达到一定值后,细节不再提升,反而可能增加冗余/噪点”。
  1. 准备阶段
    • Prompt = 菜谱
    • LoRA/ControlNet = 厨师的“独家秘方+定型模具”(提前明确风格和形态);
    • Negative Prompt = 菜谱“避坑指南”(明确不能犯的错)。
  2. 处理阶段
    • Checkpoint/U-Net = 厨师的知识库(知道“怎么炒、怎么炖”,负责核心加工逻辑)。
    • Prompt = 菜谱(明确“做什么菜”);
    • VAE Encoder = 食材分拣、切配(拆解原料,变成可加工的“零件”);
  3. 烹饪阶段
    • 采样器 = 炉具(决定“用什么加热方式”,影响效率和细腻度);
    • 步数 = 火候(决定“加热多久”,需控制临界值);
    • CFG Scale = 菜谱严格度(决定“按菜谱做还是自由发挥”)。
  4. 成品阶段
    • VAE Decoder = 摆盘出炉(把加工好的“食材”整理成完整、美观的成品);
    • 分辨率 = 菜品分量/精细度(决定成品的“规模”和“细节丰富度”)。

能覆盖AI生成(尤其是Stable Diffusion类模型)的核心链路,同时完全贴合厨师做菜的“从准备到出品”全流程,逻辑更闭环~

💡
欢迎分享文章,或是与我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