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画图——需要怎么选采样器 cover image

Ai 画图——需要怎么选采样器

在 Stable Diffusion 这类扩散模型(Diffusion Models)中,采样器(Sampler) 是核心工具,它决定了 AI 如何从“随机噪声”一步步变成“符合提示词的图像”。简单说,采样器就是“降噪的算法”,不同的算法会导致生成速度、画质、风格出现明显差异。

扩散模型生成图像的过程,本质是“反向降噪”:

  1. 一开始,模型会生成一张完全随机的噪声图(类似电视雪花);
  2. 然后,通过多次迭代,每次迭代都“去除一点噪声”,同时“加入一点符合提示词的信息”;
  3. 经过 N 次迭代后,噪声逐渐消失,最终变成一张清晰的图像。

采样器的作用,就是**控制每次迭代“如何降噪”“降多少噪”**的算法。不同采样器的逻辑不同,就像“不同的厨师炒同一道菜”,步骤、火候不一样,最终味道(图像效果)也会不同。

所有采样器的区别,本质可以归结为以下3点,也是你选择时需要关注的:

  1. 迭代步数(Steps)

    即需要多少次降噪才能出图。

    • 有的采样器“效率高”,20-30步就能出清晰的图(如 Euler、LMS);
    • 有的采样器“追求细节”,需要50-100步才能让细节饱满(如 DPM++ 2M、Heun)。注意:步数不是越多越好,超过某个阈值后画质提升会停滞,反而浪费时间。
  2. 计算复杂度

    简单说就是“每一步的计算量”。

    • 简单采样器(如 Euler)每步计算很简单,速度快,但细节少;
    • 复杂采样器(如 DPM++ SDE Karras)每步计算更精细,能捕捉更多纹理,但速度慢,对显卡要求高。
  3. 随机性与稳定性
    • 有的采样器“随机性低”,生成结果更稳定,多次生成的图像风格接近(如 Euler、DPM++ 2M);
    • 有的采样器“保留更多随机性”,可能出现意外的创意效果,但也可能生成“崩坏图”(如 Euler a、DDIM 的低步数模式)。

根据用途,采样器大致可以分为3类,日常用够了:

类型 代表采样器 核心特点 适合场景
快速预览型 Euler、Euler a、LMS 步数少(20-30步)、速度极快、细节一般 试提示词、调参数、低配置设备、生成草稿
平衡型 DPM++ 2M Karras、DPM++ SDE Karras 步数中等(40-60步)、画质优秀、速度适中 日常出图、高清壁纸、兼顾速度和细节
精细型 Heun、DPM++ 3M Karras 步数多(60-100步)、细节拉满、速度较慢 商业插画、复杂场景(如人物发丝、金属纹理)

没有“最好的采样器”,只有“最适合当前需求的采样器”:

  • 想快?选 Euler 系列;
  • 想稳且好?选 DPM++ 2M Karras;
  • 想极致细节?选 Heun 或 DPM++ 3M。

刚开始用的时候,建议固定一个采样器(比如 DPM++ 2M Karras)熟悉参数,之后再尝试其他的对比效果~

💡
欢迎分享文章,或是与我联系